首页 首页 >  文章资讯

张五常:人与人的差距,总是来自思维方式

发布时间:2023-07-20 20:42:41 浏览次数:175次

内容来源:整理汇总自网络公开资料。

责编 | 金木研

第 7504 篇深度好文:5713字 | 12分钟阅读

思维方式

笔记君说:

高手的思考深入而广泛,普通人的思考肤浅而狭窄。

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思维方式,再怎么思考也无济于事。就像爱因斯坦说的,同一水平的思考无法解决同一水平的问题。

但很多高手的思考方式,并不好学到,比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,得益于他的天赋之高,普通人难以学到。

那么,有哪些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认知边界,更高维度的思考呢?

今天这篇文章,就来看看(中国香港经济学家)张五常为我们总结的思考和学习方法。

一、思考的方法:

高手的思考深入而广泛,

普通人的思考肤浅而狭窄

在大学念书时,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。

有一次,赫舒拉发(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卓越经济学教授和名誉退休教授)在课后来问我:“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,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?”

我回答说:“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,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——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。”

我这个偷“思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,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,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。

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,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,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。

但因为被我偷“思”的人很多,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,作为己用。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,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,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。

于是,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:

1.谁是谁非不重要

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,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,或将"自己"放在问题之上,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。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。

要“出风头”或者“领功”是人之常情,但在思考的过程上,“自己”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。“领功”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。在推理中,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。

同样地,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——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;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。任何高手都可以错,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,不可以尽信。

当然,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,值得我们特别留意。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,较小心地去衡量。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,就是对的。高手与低手之分,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,后者肤浅而狭窄。

2.问题要达、要浅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

问题问得好,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。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,有几点是要补充的。

第一,问题要一针见血。

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,务求达重点的所在。

第二,问题要问得浅。

我自己的佃农理论,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。

传统上的理论,都以为既然土地种植的收成是要将一部份分给地主,那么地主以分账的方法征收租金,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,会使农民减少劳力,从而使生产下降。

我问:“既然生产下降,租值就应减少了,为什么地主不选用其他非分账式的收租办法?”我再问:“假如我是地主,我会怎么办?假如我是农民,我又会怎么办?”

第三,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。

在我所知的高手中,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。

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。你要问:“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,我们会知道些什么?”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连,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,那问题就无足轻重。

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,而且是蠢问题。什么是蠢问题呢?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,没有其它的可能性,那就是蠢问题了。

举个例子:经济学是基于一个“个人争取利益”的假设;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。

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,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?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,“过高”是不可能的。

3.不要将预感抹杀了

逻辑是推理的规格;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,非逻辑不行,思考就会受到压制。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,不知所谓;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,往往把预感抹煞了,以致什么也想不到。

逻辑学——尤其是数学逻辑——是一门湛深的学问,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,就会弄巧反拙。

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,却不是思想或见解的根源。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,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。

纯以预感而起,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,有了大概,再反复以逻辑证实,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。

那些主张“演绎法”或“归纳法”的纷争,不宜尽听。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(或牛顿午夜做梦),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,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。

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,善用预感的要首推科斯(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,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,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、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)

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殊的意见,他就立即回答:“好像是对了”或“好像是不对的”。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,然后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。

罗素有一条座右铭:“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,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。”他又强调:“若无半点见解在手,那你就什么辩驳也赢不了。”

在思考上,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——可走多远,到哪里去,难以预先知道——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。

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,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。走了第一步,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。好的预感的特征,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,越走越清楚,到后来就豁然贯通。

4.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

任何思考上的问题,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。在这方面,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——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,也不墨守成规,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。

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:

第一,茅塞可以顿开。

茅塞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,是每个人都常有的。浅而重要的发现,往往一个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!但若将思想的角度稍微转变一下,可能茅塞顿开。

想不到的答案,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湛深,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。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lnkj@3173.top 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 本站内容除了3117站长服务平台( www.3117.cn )原创外,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,涉及言论、版权与本站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