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朱令清华大学铊中毒案》和南大碎尸案、花魁案等被称为中国七大悬案。系1994年清华学生朱令意外两次被人投毒,导致身体健康遭到极大的伤害,最后得助于互联网才受到确诊和救治的事件。该案一度在天涯论坛被热议。如果不了解此案详情的,请点击文章最下面“了解更多”链接收听。
此文为笔者本人原创。不存在抄袭、或者版权问题,特此声明。
此案自网上被热议以来,都把矛头指向朱令的三位室友,孙维尤甚。本人关注此案有段时间了,也看了很多相关信息、记录片以及《孙维的声明》。感觉这个案子有几个被所有人忽视的疑点。
朱令中毒前
一、案发不久,宿舍为什么被盗?
我们假设,凶手若是三位室友中任何一个,或者三者合谋。那么要销毁证据,有必要盗窃吗?没有。因为朱令住院后,三位室友并未搬走!销证太容易,没必要搞这么大动静。那么,凶手很有可能是宿舍以外的人,他是要偷走能够把嫌疑对象引向自己的证据:一个借给朱令的东西、一个纪念品、一管牙膏、或者一个毛巾,而这个东西,跟他有直接关系。或者,他偷的根本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(在别人看来),而他之所以拿走洗漱用品,很有可能是为了嫁祸室友,转移视线;
二、热中药的“团委办公室”
大家都知道,朱令是个活跃的人,交往很广泛。第一次住院反校后,热中药是在“团委办公室”,这个地方有什么人?二次投毒会不会是这个地方?而且那个时候朱令并不知道自己是中毒,所以根本没什么警惕心。热药时上个厕所、出去转转、跟谁说几句话都是很有可能的。这些空隙完全可以作案。如果是,那么就和第一点联系上了。宿舍失窃的很有可能就是凶手的目标“中药瓶”!
朱令中毒前
三、“神秘来信”到底是何人执笔?
从信的内容看,此人仿佛对朱令以及案件内幕非常了解。信中内容看似谴责朱令父母没有教育好女儿,实际是在肯定凶手是宿舍其余三人,并且给了作案动机:朱令晚上经常制造噪音严重影响别人。
但我们从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逻辑看一下:1,如果信是三室友合谋所写、或者其中一人(凶手)所写,那不就相当于承认了吗?本来就在风口浪尖上还主动承认?人都杀了依然不解恨还要落井下石?不太可能。2,如果是金亚、李涵琳其中一人(非凶手),写这封信是为了引火烧身吗?嫌自己没有孙维的关注度?遇到这么大的事,自己那点小矛盾、小妒忌早烟消云散了。所以也不可能。3,如果是宿舍外的某位同学给宿舍的三个嫌疑人鸣不平,那绝无可能。“三位凶手”为什么要告诉你?保密都来不及。就算告诉了你,“三位凶手”会允许你说出来?就算你是站在她们一边的,这不是站出来替她们默认了吗?
所以,只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真凶执笔!目的是嫁祸!故意误导舆论走向。这个和第一点宿舍失窃偷走洗漱用品如出一辙(目的其实是中药瓶)。嫁祸三位室友。可见这是此人惯用手法。
而且,此人署名来自美国以及所讲的故事也是欲盖弥彰。因为美国没有A4纸方舟子也证明那个故事纯属想象。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在他写信时三位室友已有人移民美国,目的不言而喻。但是凶手本人恰巧没有。就在中国活得好好的,所谓灯下黑!每天看着论坛,忍不住发了这么一篇。
四、谁才有作案动机?
朱令是个活跃分子。他和宿舍几位的交往并不多。在宿舍的时间也不多。甚至班里活动都不怎么参加。这种情况下产生重大矛盾以至于要杀人的几率并不高。试想一下,你会和一个不怎么打交道的人产生多大仇恨?
所有人又忽略了另一个地方“民乐团”。第一次中毒,就是经常去那里训练,凶手要作案机会太多了。第二次中毒也是带病表演完古琴《广陵散》之后。而民乐团都是些什么人?显然不止他们宿舍孙维也不止他们班上的人。而且事实证明孙维和朱令并没竞争关系。音乐方面,她和朱令根本没在一个“档次上”!但是,很有可能是同样出现在“团委办公室”的那个人。
民乐团都是些什么人我们不知道,但可以肯定的是,都是热爱艺术的人。搞艺术的人都有什么特点?敏感、忧郁、偏执、极端。这里并不是对一类人群的歧视,而是普遍归类法。大家可以查一下中外历史上的艺术家,自杀、杀人、人品低劣、行为极端的大有人在,跟他们的才华根本不匹配。我只举一个例子:希特勒从政前就是个画家。他的疯狂自行百度。
朱令中毒前
五、凶手是孙维的几率有多大?
众所周知,孙维的家庭背景很优越。而他自己又是一个公认的耿直、乐观、幽默、大大咧咧的人。这样一个人无论因为琐事还是妒忌,以至于阴暗到要投毒,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,可能性非常小。一般这种校园变态杀人狂都是什么样的人?贫穷、童年悲惨、父母离异、性格内向造成的内心敏感自负,小地方的天之骄子,接着到了清华这样的名校,落差感会导致他心理扭曲。大家可以查阅已经破获的“复旦投毒案”、“马加爵案”等众多案件的凶手性格、身世。
再加上前面几点迹象的分析,个人认为孙维作案的可能性很小。那为什么大家都一致认为她嫌疑最大?是不是舆论指向的就是对的?不是。因为就这种“有罪推定”方式的惯性,会将所有信息叠加,“疑人偷斧”的效果越来越强烈,有意无意的指向一个错误的终点。最后只能让方向越来越偏离真相,让真凶得意地躲在幕后逍遥法外!
六、其它几个方面的分析
1,铊盐的获取途径我觉得根本就没必要讨论。因为很明显能接触到铊的人不止孙维一个,化学系那么多人。当时清华大学只是说如果把嫌疑对象放到该宿舍内部,接触铊的就孙一个。
2,医院的误诊实属正常。所有知名或不知名的医生,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阅历进行诊断。有很多病的症状是很相近的,原因却天差地别!可能什么都想到了,就是没想到投毒。关键99%的医生穷其一生都没见过呀!就像你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,会想到是有人给你下毒吗?不会。人都觉得这个是离我们生活很远,电影小说里的情节,医生也一样。而且据我所知,医生给病人误诊,是非常频繁的现象。只是大多数疾病不致命,即便误诊也不会造成恶果,医生在得知后会立即改变治疗方案,也不会告诉你之前误诊了。大病的误诊也比比皆是,哪个医院没人去闹过?
3,警方的介入太晚是因为早期并没有报案。同样不至于和孙维爷爷“背后势力”有关。一是因为从确诊铊中毒到立案侦查两年时间太长,当事人父母前期也没重视这个事情(忙着治病)。那年代也没监控,证据很快被销毁殆尽。所以很难侦破。二是这个案子并不属于轰动性的大案,当时最多算个杀人未遂致残,后来轰动的时候,早已物是人非无从查起。
4,至于警方为什么给朱令父亲说“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”?我认为那时候正在调查孙维,而且警方也认为是孙维干的,就差最后的确凿证据。警方压力也大,但又不能言明毕竟没证据。所以这样说以安慰朱令父亲。但是后来并未找到证据而是排除了孙维的嫌疑。
5,为什么北京警方不愿公开侦破过程?就是因为时间过去太久,而且警方在介入的时候离案发就有段时间了。缺乏关键证据也无法再找到真凶,公开只能引起舆论猜测以及再次伤害受害者亲属。这样的舆论后果谁来承担?所以这些方面和朱令爷爷联系起来,我觉得有点可笑。真实度不大。
朱令中毒前后对比
综上所述:
真凶很有可能是朱令所在“民乐团”的一个人,性格内向、敏感脆弱、出身卑微,同时又阴狠毒辣的人。民乐团有男有女,未必一定是女生。情杀的可能性也有,像朱令这么优秀的人,被人表白也很正常。可能就是一次随意的拒绝,戳伤了一颗敏感脆弱的灵魂。才酿成如此悲剧。如果说嫁祸转移视线、销毁证据这些太戏剧化,我认为不然。因为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地方,出一个这样逻辑缜密、镇定自若的凶手,没什么奇怪的。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lnkj@3173.top 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 本站内容除了3117站长服务平台( www.3117.cn )原创外,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,涉及言论、版权与本站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