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首页 >  文章资讯

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(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)

发布时间:2023-07-30 16:07:10 浏览次数:60次

回首5.12汶川地震,已过去13年,但提起那起灾难,依旧是我们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。今天远在四川、重庆的同学WX找到我,跟我聊了聊震后重建的几点看法,也发过来一些灾后的照片,给我感触颇深。我觉得作为一名工程人,应该说点什么。思绪有点混乱,请大家见谅。

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2008年5月12日,下午14时28分04秒-汶川,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,突然灾难降临,在映秀地区发生了8.0级的地震,瞬间房屋倒塌、山河为之变色,仿佛世界末日降临一般,很多睡梦中的人,甚至没来得及呼喊,就被压在砖石之下,再也没有见到他们的至亲至爱。汶川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,遭受震级最大的一次,深痛缅怀5.12遇难同胞!

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,发现2008年以来四川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居然高达11次!,基本上平均1年半就发生一次!地壳活动相对活跃,发震频繁,我们心中除了有对自然的敬畏外,更应该制定相对措施减少震害,尤其是因建筑物或构筑物破坏倒塌导致的损失!

经不完全统计,自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至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这88年间,累计发生大地震7次,共造成75.71万人员死亡!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在一次次大地震中彻底失去了生命!

工程上常用震级级烈度来反应地震的强烈程度。地震其实是一种地质现象,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震动现象,其中绝大多数是伴随岩层断裂错动所产生;火山爆发、洞穴陷落、山崩等也可能引起地震,但所占比例较小,且强度较低、影响范围较小;其次还有因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地震,如爆破等;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震带即阿尔卑斯-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,前者占地震总数的15%。后者约占80%,这两个地震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,所以我国一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,尤其是西南、西北、华北、华南沿海及台湾地区,强地震经常发生。

让我们通过照片,再次感受地震的危害,再次回忆那段血泪的片段,再次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!

教学楼倒塌

教学楼倒塌

办公楼倒塌

通高31m的盐亭笔塔,仅剩下底部两层,约8m左右。

针对地震灾害,工程奶爸想注重聊一聊现今常用的结构-框架结构的震害来简单分析下:

汶川地震重灾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一带的山区和中小城市,以多层框架结构居多,高层较少。

主要震害形式:

整体倒塌、局部单元倒塌、局部楼层垮塌、房屋倾斜、构件破坏;

主要震害特征:

底层柱柱端混凝土剥落、压碎、柱纵向钢筋压曲、由填充墙砌筑形成的短柱破坏,梁端弯剪破坏、梁柱节点破坏、防震缝宽度不足引起的破坏、填充墙破坏等;

一、多层框架结构的强度问题

由上图可知(左侧为三层砖混,右侧为两层框架),多层框架结构的表现堪忧,相比之下,(同地区)砖混结构的强度较优于框架结构!

柱端破坏

柱端破坏

柱端破坏

柱端混凝土剥落

通过上述照片的印证,更加说明需要针对多层框架结构的强度及延性应加强。垮塌的多层框架结构承载力明显不足,延性较差;相同层数的框架结构破坏较砖混结构严重(同地区);

二、“强梁弱柱”现象

结构设计时,一般要求为强柱设计。但是汶川灾害中,大多数多层框架较为普遍的多为强梁弱柱设计,大多数多层框架结构震害显示:几乎都发生在强梁弱柱,而非强柱弱梁的破坏,出现在底层框架柱上下端形成塑性铰连接,成为主要的破坏形式。

归根结底的原因是,由于多层框架结构层数不多,柱上压力不大,柱的截面及配筋设置均小(轴压比计算控制),与之相连的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主要由梁跨度决定,多层建筑跨度较大,截面尺寸及配筋均应相应加大,所以与高层结构相比,多层结构在结构设计上很难形成“强柱弱梁“的关系。

6层框架结构,底层柱破坏严重,上层梁板基本未耗能。

柱端破坏

柱端破坏

三、建议及思考

1、针对多层框架结构,应从设计上加强框架结构的强度设计;避免出现强梁弱柱现象,使柱、梁在截面尺寸及配筋上应均衡考虑;

2、施工中应加强梁柱节点处的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工艺,避免出现节点破坏;

3、伴随着08年的地震灾害,工程领域也相继出台颁发了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及法规,工程人需要做的无非就是守住工程质量的底线、守住工程安全的红线、守住自身职业操守的准线,只要守住这三线,工程的提升就指日可待。
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lnkj@3173.top ,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。 本站内容除了3117站长服务平台( www.3117.cn )原创外,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,涉及言论、版权与本站无关。